毕军
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院长,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副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96年至2002年,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等单位从事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环境风险分析与应急、全球变化与低碳发展、环境健康的 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要论著:
在PNAS、ES&T、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nergy Policy、Ecological Economics等SCI/S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10余项软件著作权,主持或主要参与制定了环保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10项环境管理政策并得到政府采纳和应用。
主持的科研项目:
多次获得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环保部公益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专项基金等资助。作为国务院调查专家组成员以及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组副组长兼工作组组长牵头完成了“大连输油管线爆炸事故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闾小波
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同年到南京大学政治学系任教,1997年受聘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从2003年秋至2011年秋在中美中心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并指导硕士研究生。主要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特约研究员。2000年赴美国Grinnell College做过访问学者,2013年4月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曾多次到香港、台湾作学术交流。个人著作二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2012)。
主要研究方向与兴趣: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的选举制度、人大制度、政党制度
主要论著: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专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专著),高等教学出版社(北京)2003;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材),高等教学出版社(北京)2010;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11年。
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的科研项目:
承担过国家、江苏省及南京大学的多项科研项目。
石斌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国际关系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南大-霍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员(1993-1994)、兼职教授(2003-2012)、专职教授(2013-)。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等。曾在哈佛大学、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国外学术机构任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
国际关系理论与思想史、伦理与国际事务、美国外交(尤其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
主要论著、译著:
《国际关系的历史场景与思想映像》(北京三联书店)
《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国对外战略的设计者》(丛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放的国际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中间地带”到世界多极化》(人民出版社)、
《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埃德蒙-伯克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1865-1913)》(译著,新华出版社)、
《武力与治国方略》(译著,商务印书馆)、
《格劳秀斯与国际关系》(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在《美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国际安全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若干时事政治评论。
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罗-尼采与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社科基地项目《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国际伦理》、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兴大国与国际秩序变革》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重大外交决策》、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际伦理与中国外交》等。
于津平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96年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9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2002年大阪府立大学助理教授。2002年开始在南京大学任教。2007年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9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兼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的通信评审专家、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编委。研究成果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研究方向:
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于津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他是我国较早采用定量方法对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外资政策研究上,于津平教授构建了外资优惠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模型,提出了以技术溢出效应为标准确定外资优惠政策的主张。
主要论著:
出版《欧盟一体化的基础与机制》等著作,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Economics,《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所教课程:
《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
朱俊杰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84-1987 在上海建材学院任教,1993年于南京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8-1999年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任南京大学副教授,2001年任南京大学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现兼任:《分析科学学报》副主编、 《Ope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Nanobiosensnors in Disease in diagnosis》、《World Journal method》等11个国内外杂志编委以及教育部主持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0000个科学难题丛书化学分册,化学工业出版社主编的《分析化学手册》等书的编委,2006-2008, 2008-2010担任两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评议组成员,曾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01-2011),院长助理(1998-2001)。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分析化学,包括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生物电化学和纳米电化学、纳米材料的光学与成像分析、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等。
主要论著:
在SCI 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J. Am. Chem. Soc.,Chem. Rev., Adv. Mater.等,编写英文专著“Quantum Dots for DNA Biosensing”(Spring出版社,2013,ISBN978-3-642-44910-9)成果被SCI刊物他人引用9000余次,申请专利32项,授权26项。多次在国际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
主持的科研项目:
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重大国际合作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课题,国家863,973课题,欧盟第六框架课题等。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获江苏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梁树权基础研究奖》。
张仁善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法律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法学院港澳台法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史与法哲学、法律社会史、法律文化、司法传统与司法现代化、有组织犯罪与防控等。
主要论著:
《中国法律文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